發布日期:2017-06-30
6月27日 ,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與民生證券聯合發布了《中國中醫藥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17版)》(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是國內首份關于中醫藥上市公司整體發展報告,全面梳理了中醫藥上市公司的生長環境、發展路徑和未來趨勢。《報告》覆蓋了在境內外上市的150余家中醫藥上市公司,所用指標均來自各上市公司2016年年報、WIND平臺以及衛生藥監系統等網站數據。
《經濟參考報》副總編輯、中國財富網總裁韓煦東表示,即將實施的中醫藥法,將把中醫藥振興發展的天時地利人和大好時機,真正轉化為中醫藥大發展的生動實踐。在此過程中,上市公司應該成為中醫藥振興發展的主力軍和排頭兵。他指出,在這一大背景下,《經濟參考報》、中國財富網愿意和民生證券、社會各界一起,以《報告》的發布為契機,共同打造一個跨界融合的中醫藥智庫平臺,助力中醫藥振興發展和“健康中國”建設進程。
民生證券副總裁、民生證券研究院院長管清友出席《報告》發布會并致辭。此外康美藥業、云南白藥、同仁堂、奇正藏藥、神威藥業等10余家中醫藥上市公司代表出席發布會,共同為中醫藥上市公司聯盟揭牌。
獨家品種多且療效獨特者毛利較高
《報告》指出,在已上市的中醫藥企業中,公司主營產品可分為處方藥、OTC藥品、中藥材及中藥飲片以及植物提取等不同類別。其中以處方藥為主的企業占比達到54%,占據絕對優勢地位,OTC企業和中藥飲片及中藥材種植企業緊隨其后,基本與目前中醫藥各細分行業的市場規模相匹配。
《報告》顯示,在中成藥上市公司市值的前十名中,既包含老字號企業,也包含新興的中藥飲片及成藥企業。其中康美藥業與云南白藥的市值分別排名一、二位,處于第一梯隊的行列,兩者總市值達到1771億元;步長制藥、白云山、天士力、同仁堂以及東阿阿膠位列三到七位,形成第二梯隊,該五個上市公司的總市值為2300億元,其中步長制藥的市值在第二梯隊中較為領先;片仔癀、濟川藥業及吉林敖東組成第三梯隊,總市值僅為860億元。
在中成藥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的前十名中,營業收入上200億的有云南白藥、康美藥業及白云山,三家都有很大部分的醫藥商業收入。在凈利潤的排名中,與收入和市值一樣,康美藥業和云南白藥同樣包攬了前兩位,凈利潤均在30億元左右。東阿阿膠、步長制藥等六家公司的凈利潤在10到20億,屬于行業的第二梯隊。
在毛利率較高的公司中,中小型中藥公司占比提升,主要是大型中藥公司中都有相當比例的商業收入,拉低了整體毛利水平。中成藥獨家品種多,產品有獨特療效、獨占性強,產品毛利率相對較高。而且,還可通過中藥保護品種、品牌化等方式,延長市場獨占時間,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較高毛利水平。研發投入方面,大型中成藥公司是研發投入的主力,老字號企業研發投入相對較低。銷售費用方面,中成藥以及大健康產品規模較大的公司排名靠前,步長制藥的銷售費用居首,白云山擁有中藥上市公司中最多的銷售人員。
連鎖及“觸網”經營模式前景廣闊
《報告》認為,中醫診療服務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目前中醫診療服務的醫療資源還主要集中在公立中醫醫院,民營中醫醫院及診所的診療服務量占比較小,市場化程度不高。上市公司中涉及中醫診療服務的企業,一是如同仁堂、浙江震元、人民同泰等擁有中醫老字號的企業,采取“前廳坐診、后堂抓藥”的坐堂醫模式,中醫診療一般都是在藥店內完成,通過開設藥店形成連鎖。另外,還有一些中醫藥企業通過成立或收購中醫診所,打造中醫連鎖診所模式,如紅日藥業、太龍藥業等。
《報告》稱,中醫除了提供常規綜合診療服務之外,在康復、養老、預防保健等方面均有良好的發展機會,能夠充分發揮中醫診療特點。在這些領域,可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力量,舉辦中醫養生保健、康復、醫養結合等類型健康服務機構,并實現集團化發展或連鎖化經營,使中醫藥健康服務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報告》還認為,大健康領域是目前整個行業的發展重點,在中醫非診療領域,日用品和醫食同源產品等大健康產品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開闊的前景,且不乏勇于創新并取得了一定成功的先行者。除此之外,特色康復、運動護理、健康養老、文化旅游方面對于中醫藥公司更是大有可為。
近年來,互聯網在慢性病和健康管理的應用場景提升較為迅速。現有醫藥公司的主要互聯網投資方向包括B2B、B2C、O2O等,對于中藥材流通、遠程診療、醫患管理和慢性病維護等領域都有所涉及。對于市場亂象,國家亦出臺了相關政策加以規范?!秷蟾妗贩Q,堅持創新堅持特色,中醫藥借助互聯網東風將發展出更多的應用模式。
應明確對中醫藥的定位
《報告》認為,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醫藥事業發展面臨一些新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中醫藥服務能力不足,特色和優勢發揮不夠充分;現行醫師管理、藥品管理制度不能完全適應中醫藥特點和發展需要,一些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無法通過考試取得醫師資格,醫療機構中藥制劑品種萎縮明顯;中藥材種植養殖不規范,影響中藥質量;中醫藥人才培養途徑比較單一,人才匱乏;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的傳承、發揚面臨不少困難。
其中,《報告》強調,中藥材質量標準的提升,關乎中醫藥發展的未來。中藥材質量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和行業的廣泛關注,中藥材質量標準的提升工作已經迫在眉睫。《報告》預計在形成不同質量標準認定后,必然在銷售、招標等環節執行不同質量標準的差異化價格,避免出現“劣幣逐良幣”的情況。具備優質中藥材資源的企業,在中藥材、飲片和中成藥等產品上都將極大獲益。
展望中醫藥的未來發展,相信在國家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增長等多重因素推動下,行業必將充滿發展機遇。基于對中醫藥行業未來發展的看好,《報告》對中醫藥行業及上市公司發展提出建議,首先明確對中醫藥的定位,引導大眾和社會輿論對于中醫藥要多一些理解和自信,少一些抹黑和歪曲。中醫藥作為一門歷經數千年的實踐醫學,具有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方法,與西醫相比并無優劣之分,只要堅持自身發展特點,在醫療衛生事業中的價值終將突顯。
其次,大力發展優質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以及中醫醫療器械等中醫藥產業,促進中醫藥的發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醫藥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優質的中醫藥產品,需要通過推進技術改造、產品創新、產業升級,全面提升中醫藥產業發展水平。再次,堅持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提升行業集中度。嚴格執行中藥種植(GAP)、中藥加工(GMP)、中藥經營(GSP)等管理規范,不斷提升行業標準和監督管理水平,保障中藥產品質量。
此外,還要加強中醫監管力度,規范行醫,是推廣中醫醫療,做好中醫傳承的必要條件。加強中醫藥的教育和培訓,做好中醫藥傳承。中醫藥要良性發展,不斷培養出合格的中醫醫生是關鍵。推動中醫藥與互聯網結合,促進“互聯網+”時代下中醫藥產業的發展。
來源:新浪醫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