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08-16
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的最新統計數據,2015年底,我國的執業(助理)醫師已經超過300萬。圍繞著醫生群體的創業,向來是互聯網醫療領域中的重頭戲。
臨床和科研是醫生需求的兩大最集中領域,而痛點則無非是提高工作效率、產出科研成果、獲得更多收益。此前的創業公司已經從各個角度切入,尋求滿足醫生需求,比如臨床、科研工具,醫生培訓、社區,會診、轉診、遠程問診等。但互聯網對醫生群體的滲透仍然不夠充分,這或許給后來者仍然留有進入市場的機會。關鍵是,還有哪些新的角度?
比美特(BIMT)將他們的目光定位在醫生科研服務上,而他們選擇切入的角度是醫生論文。
“醫生的執業需求是成長的、動態的,而撰寫醫學論文是醫生的剛性需求。”比美特(BIMT)創始人兼董事長王洪濤對36氪表示,“職業晉升和專業能力提升的需求決定了撰寫醫學論文是剛性的,而論文的寫作需要病例數據、醫學文獻的收集和整理、嚴謹的實驗設計以及統計方法等等,通常低層級的醫生非常渴望得到專家的點撥。尤其是,在工作壓力大、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整個過程需要盡可能的高效。”
針對這些需求,比美特(BIMT)開發了一系列產品,包括論文輔助助手,能夠幫助作者完成文獻檢索、格式排版等;智能檢測評審、匹配專家,在論文完成后,幫助作者匹配合適的評審專家;智能期刊匹配,待評審過關后,根據論文內容推薦匹配適合發表的學術期刊。
目前,比美特(BIMY)平臺已經進駐了超過48萬醫學和生物學工作者,入駐的學術期刊超過5000種。這其實是創始人王洪濤非常長期的積累。“圍繞著這個事兒,我已經做了九年。”王洪濤有超過20年醫學科研、名醫及健康節目、醫學項目推廣經驗,2007年創辦了醫護服務網。
當然,論文只是比美特(BIMT)的第一步,他們期待著醫生能夠由此形成一個學術圈。“除了獲得論文相關的服務之外,醫生能夠收集收藏學術文獻,關注同行,并且做線上交流。”王洪濤說,“這樣的話,隨著醫生在網站上行為的增多,我們就可以更加精準的了解他們的特點需求,進行相關推送。”
這些推送包括醫生可能感興趣的學術會議,行業里面出版的最新書刊、學術論文。“這樣其實我們就形成了一個可以在線精準服務醫生多維需求的虛擬工作室。”王洪濤說。
比美特(BIMT)創始團隊中,除創始人王洪濤有多年醫生科研服務經驗外,CTO沈爍曾是國家互聯網信息中心實驗室主任和國家物聯網平臺總工程師,產品總監孫博畢業于北京協和醫院,具有豐富的醫藥研究經驗。
來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