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9-06-11
近幾年,全球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增長迅速。預計2021年,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07億美元,其中手術機器人占整個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的60%,2014年~2021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0%。
目前手術機器人大致可以分為用于硬組織手術機器人和用于軟組織手術機器人兩類。由于應用場景不同,這兩種手術機器人的基礎方案設計完全不同。用于軟組織手術機器人無論是單孔機器人還是多孔機器人,原理都是用設備代替人的眼睛、雙手,在體內操作;用于硬組織手術機器人的核心是幫助醫生定位,并逐步增加磨削功能。
在軟組織手術機器人方向,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硬組織手術機器人方向,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則是有代表性的公司,其核心產品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 是世界首臺通用型骨科手術機器人。
我國手術機器人研發優勢
手術機器人市場的快速增長,不僅與技術進步有關,還有賴于患者需求的助推。
隨著患者對微創手術需求越來越大,如果醫院沒有開展相應的微創手術,或者醫生不具備微創手術的能力,患者就會選擇到其他醫院就診,這種現象推動醫院引進手術機器人設備、醫生積極學習操作手術機器人的新技術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外科醫生的黃金時間是指醫生的手術技能、經驗和體力都達到職業生涯的最佳狀態。手術機器人的一個作用就是可延長外科醫生的黃金時間。一名外科醫生的黃金時間其實是很短的。開始從業時,醫生需要幾年的時間鍛煉熟悉掌握手術技能,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開始不支,加上長時間手術引發醫生手抖、腳腫等,都會縮短醫生的黃金時間。手術機器人的出現,可以解決醫生體力的問題,延長醫生的黃金時間。
目前我國手術機器人研發有兩個特別明顯的優勢:一是我國大型醫院的醫生經驗豐富,研究人員的任何想法,醫生都可以快速理解吸收,便于科研人員在符合倫理要求規定下進行動物試驗或者臨床試驗;二是大部分醫生在醫工結合的科研方面有強烈的積極性,如一些醫生有發表學術論文的需求,還有一些醫生希望接觸到新的前沿技術等。
無論哪種因素的驅動對于醫療科技創業者來說都是一件好事。醫療科技創業需要產、學、研、醫多方合作,尤其是醫療機構的支持和醫生的參與,這對產品的研發和后續的落地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未能有效實現產業落地的原因
我國的手術機器人發展有自己的優勢,也有明顯的差距。手術機器人在不同的領域都有研發,但是目前真正能做出產品并實施產業化的屈指可數。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目前承擔國家相關項目的群體比較分散,涉及醫院、高校、科研院所等,他們從各自的角度和需求出發進行創新,但到具體的產品化、商業化時,卻沒有一套完整的落地模式,沒有成熟的企業愿意接受。
二是手術機器人從立項研發到產業落地時間周期長,投資大,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至少1億美元以上的資金支持,并且很難說能否得到回報。
三是手術機器人是否可以實現產業落地,與合作的科室總體實力也有一定關系。目前我國手術機器人率先出成果的是骨科、神經外科、心胸外科。這幾個科室都是醫院營收較高的幾個科室。關于康復機器人,市場上有很多成熟的產品,但是我國康復行業發展較慢,科室收入不高,康復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還需時日。
轉換思想助推科技成果轉化
讓手術機器人落地,除了需要時間和金錢投入,從業者也需轉換思想,緊跟時代。
首先,臨床價值≠商業價值。很多技術和應用可以解決臨床上的需求,但它不一定有商業價值。比如盆骨手術,臨床有需求,技術也可實現,但是市場很小,市場規模不足以支撐研發成本、運營成本,這樣的研發很難進行市場化運作。
其次,創新≠創業。很多高校把創新和創業混在一起。技術型創業包含有技術創新、產業轉化、商業運營多個維度。而創新多為實驗室、醫院的研究,更多也只是研究,與商業化無關。所以創新就是創新,創業就是創業,不可混為一談。
第三,項目≠公司。同樣的,項目和公司也是不一樣的,項目可能是研究人員向國家、省市、學校申請的研究,國家給經費,研究人員給出研究成果。但是作為公司,研究只是一部分工作,如何管理好團隊,如何運營好公司,如何實現盈利,對員工、投資人負責等都是公司需要考慮的因素。
來源:動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