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臺灣震旦集團宣布與中國醫藥大學(臺灣)聯手成立專門致力于醫療3D打印業務的專業公司——長陽生醫國際有限公司,未來將透過中國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臨床醫學技術、成功應用案例,結合震旦集團通路、通業技研3D打印技術,提供本地化3D數字醫療服務,預估三年內,達成亞太區3D打印定制化醫療市場新臺幣10億元營收目標。
震旦集團常務董事暨震旦行(2373)董事長林樂萍表示,中國醫體系將3D數字醫療服務專業經驗技轉給長陽生醫,也讓震旦3D打印巿場布局從商用正式跨入生技醫療領域,相信在雙方資源與技術的結合下,可以快速發展定制化3D數字醫療,提供本地化專業醫療服務。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表示,旗下3D打印醫療研發中心是臺灣3D醫療先驅機構,目前已累積上百件臨床案例,但資源多集中于中部地區,此次技轉期望能提升臺灣更多醫院醫療質量,并將臺灣醫療服務推向亞太3D定制化醫療服務行列。未來3D打印醫療服務將有三階段的發展,包括短期在顱骨、下顎與牙科方面的客制化打印服務與手術中導板等,除了在臺灣發展外,還要開發大陸市場。
他進一步說,第二階段是手術植入體,將與震旦一起合作、加速研發;未來長期是發展細胞生物打印,能為病人提供更好服務。
長陽生醫國際楊麗慧董事長表示,公司短期以技術產品整合、營運模式確立為主,整合震旦集團通路資源、中國醫體系專業技術能力和震旦旗下通業技研3D軟硬件方案,建立技術門檻穩定拓展臺灣市場;中期目標后則將善用“上海協創數字醫學研究中心”平臺資源,規劃3D醫療顧問制度和訓練課程,協助各大診所和醫師導入專業3D定制化醫療知識,持續布局大陸市場,長期目標希望成為華人3D打印數字醫療服務領頭公司,進軍全球定制化數字醫療服務市場。
通業技研總經理紀崇楠也說,中國附醫的牙科已有200多例正顎、整牙等3D手術,舉例來說,過去正顎整形手術,需要靠醫生經驗、技術,手術可能長達八小時,但透過3D打印術前模型、術中導板,可望縮短手術時間30-40%。
紀崇楠也強調,3D打印應用在醫療服務,成功關鍵是能做出精準導引及個人化的模具,讓醫生從臨床應變轉為專家系統。他說,醫療界期待政府法規可以松綁,讓過去只能由金屬打造的人工髖關節、膝關節等手術植入物,可以利用層層堆棧的3D金屬打印技術打造植入物代替。
根據國際研調機構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數據,目前亞太區整體3D打印定制化醫療市場有超過210億元商機,在臺灣則有逼近11億元的定制化醫療市場;其中,牙科醫療市場一年有20萬人有牙齒矯正需求,整形市場一年也有6,000人規模,市場正在快速成長。